從初學滑雪到上癮,我認識大部分的雪友為了尋求加快技術突破,沒有比擁有自己的雪具配備來的更迫切。 我的個人經驗是雪靴是所有配備最重要的。一雙適合自己能力,合腳合腿的雪靴對於進步有如虎添翼。 反之,一雙痛腳或靴內空間過剩使得腳無法有效的掌控滑行表現,則有如扯後腿的豬隊友。

網購雪靴?

網上買雪靴是非常誘惑的一件事;第一,多到幾乎令人目不暇接的選擇;第二,加上過季後的折價,不買好像對不起自己。自己多年來,雪靴幾乎都是店裏買,除了去年的第一雙在網上買,到手後還是花了點錢到店裏做客製化的調整, 但這不表示自己非到店裏不可。現在大多的雪靴製造商有多種寬度,硬度適合給不同腳型和程度。買雪靴,需要知道什麼? 下面貢獻我的個人經驗。

碼號須知

如果從來沒買過雪靴,我建議是最好到一家信譽良好,經驗豐富的雪靴專門店 bootfitting specialist(不只是雪具店),最好的時間是在雪季剛開始前,當所有的尺寸都有貨時,繳一次學費(零售價),了解整個量腳過程。我不建議冒險網上買,但如果您天生麗質腳形均勻,沒有牛仔腿或內外旋足等問題,而且之前已經有經驗並且受不了網上多種選擇和價格誘惑。雪靴並不是一般鞋的尺寸,是以實際腳長來測量。 所以不了解這一點,非常容易錯買大一到兩碼。比方說,我一般的皮鞋,運動鞋我穿的是美國尺寸9號。 我的雪靴有的則7.5號(等於雪靴專用尺寸 Mondopoint 25.5,相當於255公釐)和有的則8.5號 (Mondopoint 26.5)。 雪靴專用尺寸 (Mondopoint)是實際腳的長度和寬度 (下圖),以公釐(mm)來計算。自己可以把腳後跟靠牆,站著測量 。通常站著測量會比坐著較大一些因為體重會把腳壓開。專業運動員站(weigthed)和坐(unweighted)差別則比較小。每個人腳形其實都不同一樣,各有特點。比如我自己則是左腳260mm 右腳262mm,所以每隻腳都是特別的。

mondopoint measurement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寬度 Last

雪靴有窄寬之分。製造商甚至為每個款式都有不同的寬度(雪靴寬英文為Last而非Width來表示)。同一型號,由於大小不同也有不同的寬度。一般而言,型號的公告標準寬度Last是以Mondopoint 26.5的號碼為準。 下圖的Tecnica Mach1 型號有分LV(Low Volume 低腳容量)和MV (Mid Volume中腳容量)。低容量的型號寬度(Last)為98 mm。過去的18年,我自己擁用過數雙Tecnica。

Tecnica LV vs MV.png
資料來源: Tecnica USA

舉例來說,下表是奧地利雪具品牌Atomic的Hawx Prime 雪靴碼號表。 每往上大一號,寬度則增寬2公釐,往下相對窄化。如果標準26.5碼的寬度為100mm,那麼假設你的碼號為28.5,你的腳寬為103mm,那麼這靴的寬度則是104mm,則很可能穿的舒適。

atomic size chart.png
資料來源: Atomic

什麼是柔軟指數 Flex Index 90, 100, 110, 120, 130….

雪靴的設計能前傾後仰。至於前傾所需的力道取決於雪靴膠質的硬度。前傾而後仰的壓力控制(Fore-Aft Pressure Control) 是滑雪時保持身體平衡重要的技巧,輔助腿,腳踝,膝蓋像彈簧一般在高速或不整地(🍄)上吸收衝擊力。另一個功能則是幫助滑雪者透過前傾後仰傳動力道到雪板不同的部位。 柔軟指數越高,則靴的膠質則越硬,所需要力道越大才能前傾。 競賽選手所用的雪靴硬度在140,150以上。高級技術的雪靴柔軟指數則在120~130。 這兩年來由於體力,膝蓋和腿力老化,新的靴如Atomic Hawx Prime為100, Scarpa Freedom SL 為120。一般而言,中級水平的男性雪靴的Flex Index 介於100~120 之間,女性滑雪朋友則80~100。 不過說再多也比不上實際體驗;平常租雪靴時可以留意一下以便未來買靴可以比較。

用途考量

競賽的雪靴通常會較窄,壓迫感大;比法說就算實際腳寬為98mm, 競賽靴的寬度可能只有93~95mm, 只有透過店裏客製化的設備熱處理鞋硬殼來逐漸拓寬。如果用來全天巡山,則買較接近自己腳寬的碼號。原則上,買小買窄一點點比較安全,因為外殼可以透過熱處理拓寬,內靴襯墊(liner)軟材質會隨著不斷的使用而變寬。買鞋後的第一天可能還是緊,不是那麼舒服。如果到了第三天沒有改善,那麼可以考量回到店裏做外殼上的局部調整和拓寬。

外殼(Shell)碼和內靴(Liner)碼

Shell fitting.png
雪靴外殼測量:Shell fitting

外殼大小通常是以半碼起跳,一碼為單位。大部分的廠商的成人雪鞋同一型號從22.5, 23.5, 24.5… 到30.5不等。有的廠商內靴有出半碼,比方說25.5的外殼,可以買到25.5或26的內靴。沒有大半碼的內靴則可以透過熱處理來撐長來客製化調整。量靴碼時,須把內靴拔出,光腳入外殼。腳指頭剛剛好微碰鞋殼前時,適合的外殼,後腳跟和靴外殼之間的距離應該在一個手指頭左右,約1公分到2公分之間 (左圖)。

我自己的競賽鞋則一公分,平常教學用的則1.5到2公分之間。加上由於每個廠商的型號外殼長度都不一樣,比方說Fischer RC4 Vacuum 140 Full Fit 26.5碼號的外殼長度(sole length) 為308mm,但同一26.5碼號的Tenica Diablo Magnesium外殼則304mm。我的Tecnica 則用26.5,但Fischer則用25.5 (298mm)。所以說,最好要實際試過才比較準。

IMG_5216.JPG

內靴每家都不太一樣。一般而言中等程度的全山用途雪靴的內靴襯墊會比較膨軟舒適。如果沒有雪鞋能完全滿足腳形,那麼可以考慮有動態模組腳形功能的專門製造內靴品牌如Zipfit或使用灌漿腳形模組技術的Surefoot。內靴的襯墊材質會隨著使用損耗(約150天)變的濃縮僵硬,那麼也可以只要買新的內靴來替換。目前最大的內靴廠商為Intuition Liner

鞋墊(footbeds)有多重要?

買雪靴時,通常店裡的會建議把既有的鞋墊換成較高檔的鞋墊或客製化鞋墊以增加傳動能力,使得滑行控制更快反應到雪板。坊間廠商如SuperfeetSidas有很多不錯的產品,只要選擇正確的大小和足弓的高度,基本上會幫助滑雪傳動的控制能力。須對自己的腳結構要有些了解,比方說自己的足弓高度。有的鞋墊型號的是給高足弓,如果買的不合適,可能會壓迫到足底筋膜,可能導致足下肌肉疼痛。 我自己相對來說算輕微扁平足,不適合用有支持足弓的腳墊。美國滑雪傳奇Bode Miller據說也不用鞋墊照樣贏多個世界杯比賽。

試靴的感覺

試靴穿入後,坐著然後腳後後跟往有地毯的地上敲一下讓內靴回到該在的位置。身體雙腿站直,鞋舌要拉上,所有的扣須扣上,可以不需太緊。這時腳趾頭應該碰到內靴的前部,甚至頂著大腳趾腳食趾有點捲曲。(如果沒有碰到前部,那麼可以試小一號。)接下來,微彎膝蓋,腿脛(shin)向前往雪靴的鞋舌壓,這時腳會拉回,大腳趾則不再碰到內靴的前部,腳趾頭會開始有空間活動。如果是這樣的話,大致上靴的長度是對的了。如果腳趾還是頂到前部,那麼雪靴的尺寸對您來說太小。

合適的雪靴穿好後的感覺怎麼形容?應該是外殼扣好後,內靴的襯墊把整個腳裹的密而不迫,握而不掐,緊而不麻。如果腳趾頭或腳掌在鞋內可以游動,那麼可能太大不然就是太寬;會影響滑行和傳動的表現。 站起來走動時,腳跟不應該在內靴提起,如果因抬腿走動,腳跟離開了內靴的根部,那麼有可能內靴的根部或外殼腳背過寬以至於第二和第三鞋扣無法把腳背固定住。通常這種情況唯有經驗豐富的雪鞋銷售專家bootfitter才能建議可能合適的不同品牌和型號。如果已經是自己的鞋,則可以在透過在鞋舌上黏上加厚墊,或個別研究問題點所在。當然,腳跟並非完全不能離開鞋的內靴,只要你滑雪時是不影響傳動與滑行表現就好。 一般而言,在店裏買雪靴最好先預約,準備充分時間(三個鐘頭)因為試靴時可能花時間在不同型號,而且穿入後也要花時間去體會局部有無壓迫,需要客製化的調整也須費時等候加熱和冷卻定型。

更多的資訊在保羅滑雪臉書群

Advertisement